英國文化協會委托進行具前瞻性的研究報告
指本地大學應加強與社區連結以締造社會效益
由英國文化協會委托進行、香港及英國學者共同編著的嶄新研究報告指出,香港的大學的社會創新項目應注重實踐多於理論,才能使相關項目帶來實質的社會效益。
研究報告名為「Surveying the landscape of social innov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Hong Kong」,是香港首個研究報告探討本地八間由公帑資助的大學在社會創新方面的情況。此項研究報告由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社創基金)撥款資助,探索香港高等院校進行嶄新的社會創新研究和教學發展的趨勢,並提出在推動社會創新時,高等院校面對來自結構性及制度的障礙。報告亦檢視高等院校的社會創新研究和教學及其與社區連繫時所面對的挑戰,並提出一系列建議提升大學的參與度,使其成為更積極締造社會價值的機構。
研究人員來自香港理工大學、英國University of Northampton及英國牛津大學的學者,他們從深入文獻研究中整合出量性和質性數據,同時進行了共52份網上問卷調查、與本港八間高等院校的22位受訪者進行17個訪問。由於目前為止並沒有任何關於高等教育界別在社會創新領域的概況研究,因此是次項究報告別具重要。此項研究報告由英國文化協會「BRICKS」項目委托進行,項目全名為Building Research Innovation for Community Knowledge and Sustainability,即社會知識及可持續發展建構創新研究。「BRICKS」項目為香港和英國的合作項目,由社創基金撥款資助,致力促進高等院校、社會企業、非政府機構及其他機構緊密合作,以尋求創新的方案改善香港的社會問題。研究報告於今天(9月12日)在香港舉行的BRICKS論壇「Unleashing social innovation to enhance the social impact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中公開發佈。
研究報告指出,儘管香港高等院校有關社會創新的學術文獻(共42份學術文獻)及課程的數目(共49個,另有7個課程將於本月開始)均持續增加,但大部分的學術研究側重理論及個案研究(62%),較少以應用或實踐的學術研究。研究亦集中探討社會企業,忽略以社會創新為主的研究。大部份的社會創新課程(66%)是作為現有本科課程的選修科,當中63%的社會創新課程僅由四間高等院校(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提供。
部份參與研究的人士表示,香港高等院校的生態系統應加強在社會創新的協作,進一步運用融合社會創新和實際情景應用的嵌入式教學方法,但目前香港高等院校的生態系統在這兩方面均欠缺發展。研究項目中僅28%歸類為社會創新,只有一項教學課程屬於協作性質(高等院校之間)。在知識交流方面(包括與行業、政府及公眾分享研究成果和專業知識),共有24個知識交流社會創新項目,當中少於一半與非政府機構合作。此外,79%社區參與工作由執行委員會、董事會成員或名譽會員的形式主導,並非以主動研究模式來進行社區參與工作。報告研究了50份學術論文,近一半的論文只是由六位學者為主要撰寫人。
研究報告指出協作研究在香港所面對的障礙,包括大學對社會創新的支持不足,以及缺乏由上而下對社會效益研究的支持。報告亦指出香港缺乏應用研究,主要由於大部分研究資金來自高等院校及研究資助機構(53%),以及大學尋求在排行高的學術期刊刊登學術論文。報告更指出,高等院校之間的競爭窒礙了合作,高等院校和非政府機構因過份保護知識產權妨礙了彼此合作研究。
報告編者之一、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蔡振榮博士表示:
「雖然研究報告主要指出本港有關社會創新的研究和教學持續發展,但高等院校內、院校之間以至整個社區均缺乏協作。協作是全球社會創新其中一個成功要素,我們必須在香港建立一個生態系統,
鼓勵高等院校內、高等院校、非政府機構及其他機構之間更緊密合作,才能使社會創新研究及教學為這城市締造社會效益。」
英國文化協會香港總監施捷(Jeff Streeter)表示:
「報告確認了香港高等教育界在社會創新研究和教學以及其與社區連繫的卓越成就,並且如何於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提供前瞻性的意見。英國文化協會深信,透過高等院校運用嶄新的教學和研究的模式,以及學術機構、從事社會創新人士和企業家、社會服務機構及非政府機構的跨界別合作,定能幫助我們尋求解決本地及全球面對的複雜議題的方案。」
根據研究報告所進行的調查結果,受訪者指出香港目前主要的社會問題包括社會平等議題、人口老化、住屋需求(佔所有社會問題59%)。健康被視為社會問題的決定因素,這顯示本港的社會問題環環相扣,必須以加強互相協作及多元機構的模式來解決問題。
報告提出的主要建議包括:
高等院校應:
•促進社會創新研究的社區參與和彼此合作進行研究,為解決現有社會問題尋求嶄新的方案,回應社區的實際需要
•表揚在香港高等教育界中領導社會創新研究和教學的人才,支持他們發展其研究、教學和知識交流的活動
•更新研究人員任期的準則,以確認其研究具備影響力及應用的價值
•與香港政府合作,確保講師及前線工作者有足夠訓練和支援,提升他們應用嵌入式教學法和實踐為本教學模式的能力和技巧
•與提供教學相關學位課程的院校合作(例如合辦邀請校外學者主講的講座),並在可行情況下合辦雙學位課程
•確保社會創新的課程包含嵌入式教學和學習(客席講師、學生實習計劃、比賽),使學生活學活用
•與非政府機構及社會企業合作,在香港及海外提供證書訓練課程
•設立基金支持教職員和學生成立社會初創公司及附屬公司
香港政府及學術資助機構(即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 – 教資會)應:
•以統一策略行動,提升主要持份者及公眾對社會創新的認知
•設立資助研究的資金流,鼓勵實行跨學科、泛體制的應用研究
教資會及非政府機構(例如英國文化協會)應:
•透過建立應用社會效益基金及舉辦國際知識交流項目,鼓勵於研究及教學上推動跨界別協作和建立夥伴關係